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舞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
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扩展资料:
1、琴
是中国古代士人阶层中发展最广的乐器,长期以来流传大量的琴曲及各种流派,著名的曲目包括广陵散、流水、潇湘水云、梅花三弄、《忆故人》、《阳关三叠》等。?
2、瑟
中国古代的拨弦乐器,瑟和筝的弹奏技巧很是相似。形状似琴,有25根弦,弦的粗细不同。每弦瑟有一柱。按五声音阶定弦。古时,瑟常常与琴或笙合奏。最早的瑟有五十弦,故又称“五十弦”。体较古筝大,而且都是单弦发音。
3、筝
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故被俗称为“古筝”,又称“秦筝”。筝在汉、晋以前设十二弦,后增至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及二十一弦。古筝名曲有:《渔舟唱晚》、《高山流水》、《寒鸦戏水》、《汉宫秋月》、《蕉窗夜雨》等。?
4、箜篌
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分为雁柱箜篌、转调箜篌、凤首箜篌、小箜篌。其中,与竖琴同源的竖箜篌经西域传入。
阮
5、 一种弦乐器,柄长而直,略象月琴,四根民弦,现亦有三根弦的。传说因中国晋代人阮咸善弹此乐器而得名,故又名“阮咸”。著名曲子:《丝路驼铃》。?
江口傩戏
傩戏是中国古代举行驱鬼逐疫迷信祭仪时跳的一种舞,它崇拜和信仰人类祖先“傩公傩婆”。
目前仅在少数地区流传,被称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表演形式是“冲傩还愿”“酬神娱人”。
其目的是“酬神娱神”、“驱邪迎祥”。
在江口境内历史悠久,影响极大,传布较广,在民和、双江、坝盘,桃映一带广为流传。
由于受巴楚文化的影响,江口的傩戏与原始宗教、民间传说,地方歌谣融为一体,成为一种独特的戏曲形式。
瓦寨锣鼓
土家称“打家伙”或“五子家伙”,是流传在土家族聚居区的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打击曲牌音乐。
主要用于结婚、年节等喜庆场合,喧染热烈欢快的气氛,是土家族人民最喜爱的器乐合奏,也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文艺形式。
故有“土家三大乐:摆手、哭嫁、打挤钹”之说。
土家族男孩从小便跟着老艺人学打家伙,耳濡目染,世代相传。
每逢婚娶、年节、喜庆之际,便相邀为伍打家伙,走乡串寨,锣鼓齐鸣,响彻云宵,表演之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羌历年
位于黔东高原的江口县桃映镇漆树坪,是贵州省唯一聚族而居的羌族村寨,2013年羌寨被国家列入传统保护村落。
,羌历年是漆树坪羌族主要的传统节日。
羌历年,羌语称“日美吉”,即“吉祥欢乐的日子”,为羌族最隆重的节日。
据说是在秋收过后,羌民为祭祀神录和祖先,向神还愿的一项活动,即每年农历十月初一举行庆典,一般为3-5天,有的延长到十月初十,羌历年的主要活动是还愿祭祀和吃筵席。
侗家姜茶
侗家人吃姜茶是传承已久的生活习惯。
凡侗家人都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田边土埂上栽种茶树,每年清明之后开始茶直到立秋。
分三次摘加工,第一道为清明茶,只刚发出的“两叶一芯”之嫩芽,用温锅烤搓成上等茶,一般用于接待贵客和外公舅爷;二、三道茶用于接待普通客人和自食用,但凡用茶都要有姜为伴。
其香久远,其甜悠长,其辣适中,深受侗家人和其它各族客人喜爱。
打背节
打背节是苗族青年男女的节日,于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这几天举行,男女青年欢聚在风景优美的山坡上,当打背开始时,男的峰涌而出,冲到自己选中的姑娘面前,一手挽住姑娘的脖子,一手蒙住姑娘的眼睛,其他小伙子去打她的背。
姑娘也不甘示弱,一边大笑,一边挣扎。
挣脱时,捉住小伙子,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整个场地男追女逐,欢蹦乱跳。
打累了,男女双双各找一个地方打土电话(即用两话筒,中间连一长线,各在一方对着竹筒讲话、唱歌都能听见),相互倾吐密语表情,以企结成伴侣。
情投意合后,再告诉父母,择吉日成亲。
花炮节
花炮节是侗族传统节日。
主要活动是各村寨组织抢花炮。
花炮是用红布(或红绸)缠绕的小铁环,将其置于铁炮顶端,然后点燃放炮,小铁环冲入空中,待“花炮”落地,预定人员即奋力争抢,夺到花炮并送到指定地点为优胜。
抢到花炮则意味着吉利幸福,还可获得猪、羊、红蛋、酒和镜屏等奖励。
花炮分头炮、二炮、三炮,有的地方还有四炮、五炮。
抢花炮仅限于男子,常以一家、一族、一村组队,也可跨村寨自由组队。
抢花炮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俗,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姓氏节
姓氏节是侗族传统节日。
石、罗姓过“未节”,以立秋后第一个未日为节日;有的石姓则在十月十二日过祭祖节。
胡、吴两姓过“甲戍节”,即立秋后第一个甲戍日过节。
伍姓在六月初六过“双鸭节”或过八月“仕节”。
陈姓原在除夕早上过“概考送节”(即开酒坛节),后因除夕难以请到客人,改在七月十四过“中元节”。
这些节日,多数在黎明前以粗饭、淡菜或冻菜放在芭蕉叶上祭祖,纪念先人在民族压迫下逃难的艰辛生活。
到上午或中午才请新戚朋友到家做客。
四月八
四月八是苗族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即农历四月初八。
传说古代有一个名叫“亚宜”的苗族首领,领导苗族向统治者进行斗争。
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便于每年的四月八这一天,举行纪念活动,追思亚宜的业绩,为战死者扫墓。
清代乾嘉苗民起义后,统治者禁止苗族人民举行这一活动,致使苗族人民失去了一个极其有意义的传统节日。
1949年后,经国家民委批准,将“四月八”定为苗族统一的节日。
每年四月八这一天,苗族人民披戴银妆,穿着新衣,参加节庆活动,举行傩戏、上刀梯、下火海、狮子舞、打花鼓、赛歌、吹唢呐、吹木叶、茶灯等民间技艺表演。
1. 大什么大什么的四字词语大全
大什么大什么的四字词语大全 :
大吃大喝、
大模大样、
大摇大摆、
大彻大悟、
大吹大擂、
大红大紫、
大起大落、
大包大揽、
大轰大嗡、
大仁大义、
大是大非、
大喊大叫、
大手大脚、
大男大女、
大慈大悲、
大吉大利、
大恩大德、
大智大勇、
大富大贵、
大经***、
大行大市、
大钱大物、
大喊大吼、
大盘大碗、
大鱼大肉、
大吵大闹、
大风大浪、
大锣大鼓、
大本大宗、
大开大合
2.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大什么大什么大包大揽把事情全部包下来。也表示有把握,负得起责任。
大本大宗本:根本;宗:本,主旨。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
大慈大悲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大吹大打指鼓乐齐作。
大吃大喝狼吞虎咽地吃。指没有节制,没有地吃喝。指进行大规模、高档次的吃喝活动。
大吵大闹激烈地争吵。指争论各方并无严重分歧而进行毫无秩序的争吵骚动。
大吹大擂许多乐器同时吹打。比喻大肆宣扬。
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大澈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大开大合形容文思跌荡,放得开,收得拢。
大恩大德恩:恩惠;德:恩德,好处。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
大风大浪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
大喊大吼大声叫嚷,形容大肆宣传,大造舆论。
大吼大叫大声喊叫。
大喊大叫大声叫嚷,形容大肆宣传,大造舆论。
大红大绿谓颜色浓艳。如:她喜爱淡雅,从 *** 大红大绿的衣服。
大红大绿指颜色浓艳。
大行大市指商品的一般市场价格。
大哄大嗡形容动员众多的人一哄而起去作一件事,实际效果并不好。
大红大紫形容显赫、得意。
大经***根本的原则和法规。
大吉大利非常吉祥、顺利。旧时用于占卜和祝福。
大酒大肉指菜肴丰盛,大吃大喝。
大鸣大放鸣:有所发抒;放:发出,开出。指群众在对某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上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模大样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
大锣大鼓形容大肆宣扬。
大男大女指超过正常结婚年龄的未婚男女。
大破大立大举击毁旧物,大力建立新事物。
大起大落大幅度地起落。形容变化大。
大请大受指优厚的待遇。
大仁大义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大仁大勇形容为人仁义且勇敢。
大是大非指带有原则性、根本性的是非问题。
大手大脚原指人手大,脚大。后多用来形容花钱、用东西不节省。
大摇大摆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大鱼大肉指美好丰盛的饮食。形容菜肴丰盛。
大智大勇指非凡的才智和勇气。
3.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 粗什么大什么粗喉大嗓形容说话声音又粗又大,或大喊大叫。
粗眉大眼形容眉目端庄、虎虎有神的男子。
粗门大嗓跟“粗喉大嗓”意思相近。
粗皮大手比喻干粗重活儿的人。
粗声大气形容说话时粗鲁、声调很大,或蛮横,没好气。
粗声大嗓形容说话嗓门很大。
粗手大脚手粗脚大。
粗心大意指做事不细心,随便、马虎。
粗针大线形容针线活儿做得不细致。
粗枝大叶比喻做事草率,不细致。
4. 成语大有什么一什么全 四字成语一应俱全
yī yīng jù quán
解释一应:一切;俱:都。一切齐全,应有尽有。
出处《儿女英雄传》:“那案子上调和作料;一应俱全。”
结构主谓式。
用法多用在书面语里。一般都作谓语。
正音应;不能读作“yìnɡ”。
辨形俱;不能写作“具”。
近义词面面俱到、应有尽有、包罗万象
反义词一无所有、一鳞半爪、空空如也
辨析~与“应有尽有”有别:~着重于“全不全”;多用于具体事物;不用于人;“应有尽有”着重于“有没有”;不仅用于物;还可用于事或人。
例句
(1)想不到这样小的书店;各类书竟然~。
(2)这个小吃部虽然门面不大;但各种菜却是~。
5. 四大什么四字成语四不拗六 指少数人拗不过多数人的意见。
四海承风 指全国都接受教化。
四时充美 一年四季都很富足美好。
四时八节 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八节:指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泛指一年四季中各节气。
四战之地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
四大皆空 四大:古印度称地、水、火风为“四大”。佛教用语。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虚的。是一种消极思想。
四海波静 比喻天下太平。
四衢八街 指大城市街道非常多。
6. 四字成语及意思洞若观火:形容看得清楚明白。
对簿公堂:在公堂受审。耳濡目染:形容见得多听得多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
耳熟能详:听得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提面命 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罚不当罪:处罚和所犯的罪行不相当,多指处罚过重。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繁文缛节:比喻其他烦琐多余的事项,也说繁文缛礼。
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方枘圆凿 形容格格不入 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用功读书或努工作。
粉墨登场:化装上台演戏。今多比喻登上政治舞台。
(含讥讽意) 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奉为圭臬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 否极泰来:坏的到了尽头,好的就来了。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了。高谈阔论:议论,多含贬义。
隔靴搔痒 比喻说话作文等不中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 各行其是: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耿耿于怀:对某些事总记在心里,形容心存怨恨。
(一般指自己对某些事不满) 功败垂成:在快要成功的时候遭到失败。(多含惋惜意) 狗尾续貂:泛指以坏续好,前后不相称,多指文艺作品。
孤注一掷:把所有的钱一下子投做赌注,企图最后得胜。比喻在危急时把全部力量拿出来冒一次险。
瓜田李下 经过瓜田,不弯下身来提鞋,免得人家怀疑摘瓜;走过李树下面,不举起手来整理帽子,免得人家怀疑摘李子。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挂一漏万:形容列举不全,遗漏很多。
管窥蠡测:从竹管里看天,用瓢来量海水,比喻眼光狭窄,见识短浅。光天化日:比喻大家看得很清楚的地方。
鬼斧神工:形容技艺的精巧,似非人工之能为。(形容人工技艺的精巧) 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
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汗牛,牛累得出了汗。
充栋,堆满了屋子 皓首穷经:皓首,白头,钻研经典到老 厚积薄发:长期积累,突然暴发。虎视眈眈:形容贪婪而凶狠地注视。
怙恶不悛:一贯作恶,不肯悔改。涣然冰释:嫌隙、误会消除。
荒诞不经:不经,不正常的。虚妄离奇,不合正理。
黄粱一梦:比喻想要实现的好事落得一场空。也说黄粱美梦,一枕黄粱 讳莫如深:紧紧隐瞒 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上了大当,一无所得。
祸起萧墙: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积重难返 指长期形成的不良风俗、习惯不易改变 集腋成裘:狐狸腋下的皮虽然很少,但是聚集起来就能缝成一件皮袍。
比喻积少成多。计日程功:可以数着日子计算进度,形容数着日子算进度,形容在较短期间就可以成功。
济济一堂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在一起。间不容发:中间容不下一根头发,比喻与灾祸相距极近,情势极其危急。
见仁见智:对同一问题,各人从不同角度持不同的看法。见贤思齐:见到好的,优秀的,就向其学习,向其看齐。
矫揉造作:形容过分做作,极不自然。矫枉过正 纠正偏差做得过了头 金科玉律:比喻不能变更的信条或法律条文。
噤若寒蝉:形容不敢作声。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
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久不归 长期借去,不归还 开卷有益:读书就有收获。
开卷,打开书本,借指读书。恪遵功令:严谨地遵守条令制度。
空穴来风: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比喻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
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中性) 狼奔豕突:狼和猪东奔西跑。
比喻成群的坏人乱窜乱撞。(贬)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
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去实干,就无济于事 令人发指:发指,头发竖起来,形容非常愤怒。另眼相看: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多指看待某个人(或某种人)不同于一般。
门可罗雀 大门前面可以张网捕雀,形容宾客稀少,十分冷落。门庭若市 形容交际来往的人很多。
面目全非 事物的样子变得很厉害,贬义.指变得很糟.目无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十分纯熟的地步。(褒义词) 沐猴而冠 沐猴戴帽子,装成人的样子。
比喻装扮得像个人物,而实际并不像 暮鼓晨钟 比喻可以使人警觉醒悟的话 南辕北辙 形容行动和目的相反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车子却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泥沙俱下 比喻好坏不同的人或事物混杂在一起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蓬荜生辉:谦辞,表示由于别人自己家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十分光荣。披肝沥胆:比喻开诚相见,也比喻极尽忠诚。
披沙拣金:比喻从大量的事物中选择精华。萍水相逢: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期期艾艾 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忧虑。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黔驴技穷:比喻仅有的一点伎俩也用完了(贬) 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
比喻事实(罪恶)很多,难以说完。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 无缺。
曲突徙薪 比喻事先取措施,防止危险发生 人心不古:今人的心地不如古人淳厚。
7. 成语大全四字词语大什么失什么大惊失色 ( dà jīng shī sè )
解 释 :非常惊恐,变了脸色。
出 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忽见曹操带剑入宫,面有怒色,帝大惊失色。
句子: 人们发现了他的秘密,他不禁大惊失色。
用 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
示 例1、马烽《吕梁英雄传》第39回:“康明理进门一看,不禁毛骨悚然、大惊失色。” 示 例2、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大惊失色。”
近义词:胆战心惊、心惊肉跳、面如土色
呼朋引伴
hū péng yǐn bàn
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引:牵引,招引。
造句:鸟儿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歌喉,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春》朱自清散文全集
8. 为什么成语大部分是4个字没有什么人下定义,都是在语言中长期沿用,约定俗成的。
所以成语的成语的定义很长时间以来在学术界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 所谓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
它是比词大而语***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
特点:①结构的相对定型性。②意义的整体性。
③时间和空间的习用性。④形成的历史性。
⑤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来源:①历史故事。
②寓言故事。③神话或其他传说。
④古典文学作品。 成语是表示一般概念的固定词组或句子,绝大部分是由四个字组成的。
例如"空中楼阁""鼎鼎大名""青出于蓝""有声有色""欢天喜地"等都是四字成语。少于四字的成语,"如"敲门砖""莫须有""想当然"之类,多于四个字的如"桃李满天下""真金不怕火炼""心有余而力不足""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之类,在成语中都占绝对少数。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谚语、歇后语、引语和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从某些方面看来,也有相似之出。譬如专名和科学术语都是固定词组;谚语、歇后语、引语不仅是固定词组或句子,而且意味也有些与成语相似;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比较简炼,形式跟绝大多数的成语一样,如"东西南北""春夏秋冬"之类,但是这些都不是成语。
把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等的区别搞清楚,这就有助于断定什么是成语,什么不是成语。现在简单地就这方面作些说明。
成语跟专名不同:专名和成语虽然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但是专名是表示特定概念的,例如"李庄小学"只是一个学校独有的名称(当然,可能有重名),"广安人民公社"只是一个公社独有的名称。成语则是表示一般概念的,例如"七零八落"这个成语,既可以用来形容开败了的花朵,又可以用来形容被打败的军队,也可以用来形容稀疏零散的人群。
又如"津津有味"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一个人对于某些事物特别感觉有兴趣。 成语跟科学术语不同:科学术语是表示科学概念的,不是表示一般概念的。
例如"主观能动性""革命乐观主义""无限花序""平行四边形"这些科学术语,尽管都是由几个字组成的固定词组,可是并不是成语。 成语跟谚语不同:谚语绝大部分是句子而不是词组。
谚语经常用在人民大众的口语里,用在文章里的比较少。谚语往往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不象成语那样具有文言色彩。
谚语的形式,不象成语那样整齐。例如"坐山观虎斗""天下乌鸦一般黑"之类的谚语,都不是那么整齐。
当然,如果把这些谚语一定说是成语,也是可以勉强的。 成语跟歇后语不同:歇后语是一种固定的句子,一定要由两部分构成,前一部分是用事物作比喻,后一部分是从正面作说明。
写文章为了收到鲜明、形象、生动、具体的表达效果,也可以象引用成语似的引用歇后语。如"泥菩萨过河 自身难保。
"狗拿耗子 多管闲事。""泥菩萨洗脸 越洗越难看。
""蜜饯黄连 先甜后苦。"这些话,都是"歇后语"而不是"成语"。
成语跟引语不同:在古人的著作中有个别语句,如"勾心斗角"(见杜牧《阿房宫赋》)"水落石出"(见苏轼《赤壁赋》)等,因为时常被人们使用,后来就成了成语。但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两句诗。这两句诗不是人们时常使用的,而是在文章中偶而被引用了。
因此这类语句应该称之为"引语",不能看做是成语。 成语跟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也不一样,因为成语由四个字组成的占绝大多数,所以有些人往往把由四个字组成的普通词组,尤其是文言色彩比较浓厚的普通词组,也看做是成语。
应当指出:凡是一个词组里的词可以抽换的,就应该把它看做普通词组。例如"根本改变""这个词组,在某种场合,也可以改为"彻底改变"、"基本改变"或"大大改变"。
又如"密切合作"这个词组,可以改为"紧密合作","肆意挥霍",可以改为"任意挥霍"或"随意挥霍"。这几个词组改了以后,并不影响内容,使人感到也很合适。
象这样可以自由改动的词组,都是普通词组。至于成语,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组成成语的词,一般不能用其他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来替换。
例如"虎口余生"这个成语,就不能改为"狼口余生"或"豹口余生",也不能改为"虎嘴余生"。又如:"不管哪个殖民主义者怎样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也掩盖不了他们的侵略本质。
"在这个句子里,不但不能把"花言巧语地侈谈和平"改为"花言地侈谈和平",或"巧语地侈谈和平",就是改为"巧语花言地侈谈和平"也是非常勉强的。 成语跟专名、科学术语和歇后语的不同,看起来相当明显。
成语跟引语、普通词组、谚语的区别,一般说来也是清楚的,但是有的也不容易分辨。我们应该承认有些固定词组或相当固定的词组是介于成语与谚语、引语或普通词组之间的,对这类词组,不必一定去划分它的界限。
例如"一文不值",我们可以认为它是普通词组,因为把它该为"不值一文"、"不值一钱"或"一钱不值"都毫不勉强。但是,这个词组毕竟有相对的固定性,极象成语,把它看作成语,也未尝不可以。
又如"路。
民间音乐就是指的是一般庶民百姓集体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情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的感情愿望的音乐作品。具有创作过程的集体性、传播方式的口头性、音乐曲调的变易性(包括地域性变易、内容光焕发性变易、审美性变易、即兴性及偶然性变易)等特点。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加花装饰。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是取变化主题的结构,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中国传统音乐是近现代才出现的一个概念。1840年以前,所谓中国音乐就是指中国传统音乐。战争以降,西学东渐,在西方音乐文化的影响下,不少中国人在学习西方音乐的技术和基础理论以后,借鉴或按照那种技术和理论创作出来的音乐和中国古代音乐在各方面都有所不同,这样,“中国音乐”一词的含义也就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现代汉语中,“中国音乐”便不仅是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音乐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为了把作为“国粹”的音乐和接受西方影响后创作出来的新作品加以区别,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人们便用“国乐”来认指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在近代又有所发展的属于“国粹”的音乐,而用“新音乐”来认指那些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音乐。陈洪先生在《国乐的定义》一文中指出“在闭关自守的时代,乐便是乐,无所谓中西;海禁开,‘西乐’来,才有人给它起个称号,叫做‘中乐’,籍以区别于‘西乐’;和用‘中文’、‘中画’、‘中医’等名词用以区别于‘西方’、‘西画’、‘西医’等一样……于是、‘国文’、‘国画’、‘国医’、‘国术’等名称乃相继出现,‘中乐’也便改成了‘国乐’”[②]。可见,中国传统音乐是和中国新音乐相对的一个概念,它和新音乐相辅相成,也是相反相成的。
潮剧戏曲音乐作为潮州传统音乐的一部份,在这一时期对社会活和市民文化意识产生很大的影响,其能够汲取诸多外来剧种音乐精华,兼收并蓄,融化、演变、发展而臻于完善,从而使潮剧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使潮州传统音乐更趋于多元化的音乐结构,由此构成了潮州音乐丰富而独特的艺术体系。
从潮乐旋律音阶调式形态与秦腔音阶调式的对照中,也可看出彼此有着渊源关系,如音程结构、特性音程、特征音与其表情内涵略同,由于特殊性性音程关系产生调式交替自然形成调式色彩对比也有许多类同,如:以变为宫和以闰为宫、以变宫为角从而促使旋律调性的发展因素等。
潮乐活五调可视为我国变体古燕乐音阶的血统,重六调可视为我国变体古雅东音阶的血统,变、闰二音的多义性也是具有燕乐音阶的特点。
魏晋隋唐之后,柱促使弦哀,已经成为秦筝的一大显著特色。潮筝急弦促柱之法的沿用逐渐衍生轻重三六有演奏技法与秦腔楚调空弦散声和侧调空弦散声的欢音与苦音之调的变化,同出一辙。这又窥见潮乐从中原汉族音乐承传的例证。
纵观潮州音乐的历史演变、发展。是由简单雏形至丰富成熟的过程。以锣鼓乐为例,最初用于游神赛会或喜庆节日的演奏活动,所用的乐曲不多,鼓只用一个,斗锣四个、大钹二副,或用柿饼鼓一个、小钹一副、月锣一个,伴以唢呐等乐器演奏,演奏鼓点节奏多以二板慢速或快、慢拗槌,或用三板快的招诗(相思)锣鼓,演奏用曲牌也极其简单。清后期出现了精通戏曲牌子、锣鼓的许多教戏先生,对大锣鼓进行改革和整理。他们从正音戏、潮音戏,白字,外江等戏曲精彩剧目情节内容中,撷取其锣鼓牌套予以更简炼更集中的处理,用更完美、更统一的套曲结构,发挥音乐与锣鼓对比变化的特性,赋予更高的鼓乐合奏的大锣鼓,如传统大锣鼓《三关》、《薛刚祭坟》、《洪迈追舟》、《十仙庆寿》、《抛鱼》、《封相》《掷钗》等十八套。都是这些都戏师傅改编整理所作出的贡献。如誉为大锣鼓创始人的饶平籍袋仔先生,潮州欧细奴、张春辉、黄炳林、刘超等人。除了整理改编之外也不可忽视演奏名家之精湛技艺的影响与师承传播促进的作用。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大锣鼓演奏名家有邱侯尚、陈松、许裕兴、卢海清等人,先后由他们培养出来的徒弟成为当今大锣鼓传人的林运喜、黄义孝、陈镇锡等人。唢呐是大锣鼓曲的主奏乐器,唢呐出色的名演奏家如周才、陈桐、蔡莫光等人,可以说他们与锣鼓演奏家配合很默契,在塑造音乐形象,发挥大锣鼓的艺术魅力方面,共同作出卓著的成绩。 潮州音乐主要特点是古朴典雅、优美抒情。它的主要乐器是二弦、二胡、扬琴以及锣鼓等打击乐器。潮州音乐保留了很多南音古韵,日益为世界所关注。它源于当地民歌、歌舞、小调,并吸收弋阳腔、昆腔、秦腔、汉调、道调和法曲诸乐的素材,兼容并蓄,自成一类。它蕴藏丰富,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广场乐和室内乐两大类。前者包括潮州大锣鼓、外江锣鼓乐、潮州小锣鼓、潮州花音锣鼓、潮州八音锣鼓,后者包括笛套古乐、潮州弦诗乐、潮州细乐、潮州庙堂音乐等。经常演奏而广泛流传的《画眉跳架》、《粉蝶花》等就是潮州小锣鼓的优秀作品。弦丝乐又叫弦诗乐,是一种由几个人组合演奏的音乐。这种音乐曲调轻快而抒情,旋律和谐悦耳,具有南派音乐的韵味,是潮州(府)农村最流行最普及的乐种。而笛套音乐可分笛套锣鼓和笛套音乐类,它是属于宫廷音乐的一种,风格庄重古朴。潮州细乐则是潮州弦丝乐的变种,是以三弦、琵琶、古筝为主要乐器组合演奏的乐种,清新细腻,极具抒情韵味。庙堂音乐则是一种从事佛事活动时演奏的曲子,悠扬典雅,各庙堂演奏的就是这种乐曲。所以潮州音乐是一种宠大而完整的音乐体系。
潮州音乐内涵丰富,既能表现小桥流水式的趣味,又能演绎出气壮山河的史诗。潮州音乐所独有的二四谱是十分古老的谱式,在其独特的律制中,si、fa二音的灵活变化体现了潮乐独特的韵味,同时构成潮乐轻六、重六、活五、反线等多种调式以及演奏上强调充分发挥作韵和即兴加花两种技法。
潮州音乐的曲目十分丰富,虽然五大类各有自己的名曲,但最著名的是称为潮乐十大套的曲目。它是潮州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精品,这十大套的名称是《昭君怨》、《寒鸦戏水》、《小桃红》、《平沙落雁》、《凤求凰》、《月儿高》、《玉连环》、《黄鹂词》、《大八板》、《锦上添花》。这十大套,多数是古谱,结构严谨,段落分明,旋律古朴优美,完整地保留了古典的韵味。潮州音乐常用乐器约有二十余种,最具有本地特色的是二弦、唢呐、深波等。代表性曲目有《抛网》、《双咬鹅》(大锣鼓)、《昭君怨》、《小桃红》(细乐)、《晏灯楼》(苏锣鼓)等。潮州音乐的乐器组合、演奏技巧、曲式结构、变奏手法都具有独特的章法和美学依据,是一笔非常宝贵的音乐文化遗产。 潮乐的曲体结构具有民族特点,符合民族审美习惯。旋法以五声骨干音为主,虽有六声、七声的运用,但实质是奉五音的关系。乐律基本上是用三分损益律,但在七声音阶中,由于si音偏低,fa音偏高,常出现3/4全音和1/2半音,所谓中立四度、中立七度的中立音程,又越出了三分损益律的局限。由于某些音级在音高上的微升、微降和游移现象,旋法极讲究润饰和作韵,使调式色彩产生种种之变幻,令人回昧无穷。
实际上起着类似调号的作用。这些调皆出自二四谱的易音变奏而得称,并各自体现特定的情绪气氛。相对而言,轻六表现轻松愉快,重六表现深情激越、活五表现缠绵悱恻、轻三重六表现幽闷思恋,反线表现逸畅谐趣。这些音符调式的变幻,也就是潮乐色彩变奏体现,极富表情意义,使调式加强对比变化,又巧妙支运用了综合调式性的表现手法,故形式独特的风格。 包括大锣鼓、小锣鼓、笛套锣鼓、苏锣鼓、八音、花灯锣鼓等。
潮州大锣鼓是以大鼓为中心,多种打击乐相配合,以唢呐为领奏并配以管弦乐的大型合奏式音乐品种。它粗犷雄壮、气势磅礴,音乐格调绮丽清朗,司鼓艺术别具一格,能表现重大历史题材和渲染节日喜庆气氛。
潮州大锣鼓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从清锣鼓形式发展起来。过去,在潮州各地都设有锣鼓馆,在每年游神盛会时演奏,乐器只用四面锣、二副大钹,属清锣鼓形式,俗称四锣二钹。因奏法过于简单,艺人们增添了唢呐吹奏一些弦诗谱,如《过江龙》、《百家村》等,这样有吹有打,发展成为吹打形式。
据专家介绍,潮州大锣鼓植根于潮州,其形成可以追溯至唐宋年代,后广泛流传于粤东、闽南和东南亚各地,有着中华民族民间音乐瑰宝的美誉。
大锣鼓是以打击乐为主并配以管弦乐的一种合奏形式,以唢呐为旋律主奏乐器的也称唢呐大锣鼓。大锣鼓在潮州音乐中最为普及,流传面最广。大锣鼓除大鼓外,锣器较有特色的有钦仔、深波、斗锣;其次有苏锣(形制比马锣大)、亢锣、月锣、大钹、小钹等。由于锣器各具音乐特点,且各有固定音高,演奏丰满协调,并具有简单的和声效果。与管弦乐合奏时,刚柔相济,动静相宜。大锣鼓传统形式分长行套与牌子套。长行套常用于节日喜庆、盛会、***等大场面;牌子套多脱胎于正字戏的曲牌锣鼓,原主要用于表现戏剧故事情节,由若干牌子联缀成套。统曲目共有十八套之多,其中分文、武套。文套。文套文静温柔,长于表现悲欢离合,男女之情,如《抛网》、《掷钗》等;武套则气魄雄伟、豪放磅礴,适于表现古战场的格斗场面,如《关公过五关》、《薛刚祭坟》等。
为丰富演奏曲目,各锣鼓馆争相聘请正字戏班的乐师传授音乐,于是吸收了戏曲乐队中使用的一些乐器,增添了小唢呐、苏锣、深波和一些常用弦乐器等,逐渐形成了现在这样吹、打、拉、弹俱备的综合性吹打乐队。
吹管乐器有大唢呐、小唢呐、大笛(横笛)、小笛(俗称箫仔)、箫等;打击乐器有的鼓、苏鼓、中鼓、大鼓、苏锣、深波、斗锣、钦子、亢锣、月锣、大钹、小钹,铜钟,云锣等;拉弦乐器有头弦、二弦、椰胡、二胡、胡弦等;弹弦乐器有小三弦、大三弦、琵琶、月琴、扬琴等。
潮州大锣鼓的创始人有欧细奴、谢奴仔、吴德润等,其中以欧细奴的贡献最大。欧细奴原是潮安镇合旗鼓亭的吹首,他熟悉正字戏音乐,在他二十四岁被锣鼓馆请去传艺,提供了不少正字戏音乐。在现有的十八大套曲目中,极大部分是正字戏音乐联奏。
小锣鼓是大锣鼓删去斗锣、苏锣等强烈而声浊的打击乐器后派生出来的一种合奏形式,具有轻快、明朗有特色,如《画眉跳架》等。
笛套大锣鼓流行于汕头市潮阳区。以大横笛(4-8支)为领奏、辅以笙、箫、管等乐器,具有高亢、清悠、柔婉、古朴之特色。苏锣鼓以苏锣、苏鼓演奏而得名。原脱胎于外江戏的伴乐。此外还有八音、十音、花灯锣鼓等。
笛套古乐
流行于潮阳棉城。
笛套古乐流行于潮阳棉城。南宋末年,宋室宫廷乐宦吴丙(字汝光,原籍江西)随师抵潮,宋亡后,吴丙定居潮阳棉城,宫廷音乐的也因此播落于潮阳大地,经过历代乐工们的充实和发展,形成了潮阳笛套音乐古朴典雅的风和浓郁的地方特色。
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潮阳笛套音乐的品类,可分为笛套音乐和笛套锣鼓。笛套音乐包括笛套古乐(即传统的笛套音乐)和经融合、演变而成的笛套音乐。笛套古乐从曲式结构到旋律进行,都保留了古代宫廷音乐韵味。其风格特点古朴、庄重、典雅、幽逸、清丽、悠扬,具有浓厚的中国民族传统色彩。笛套锣鼓包括笛套小锣鼓、笛套大锣鼓和笛套苏锣鼓,笛套小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小巧玲珑的锣鼓点,笛套大锣鼓是指笛套音乐配上大鼓、斗锣、大钹等音量恢宏的大型打击乐,笛套苏锣鼓则是指笛套音乐配上苏锣鼓。
就其共性而言,潮阳笛套音乐是属于套曲式的音乐品种。它以笛、管、笙、箫为主要乐器,用大横笛领奏。风格古朴、幽雅,具有宫廷音乐风味。相传宋末或明、清时,由中原传入。每个套曲由若干乐曲联缀而成,如《四大景》由散板、引子、序曲(头板慢8/4拍子)、一景柳摇金(头板、二板至三板)、二景金毛狮(头板、二板至三板)、三景闹元宵(头板、二板至三板)、四景柳青娘(头板、二至三板)组成。速度由慢至快,每段也分慢、中、快,章节段落分明,近似唐、宋大曲散序、拍序、曲破的形式。就其个性而言,潮阳笛套音乐从大笛吹奏的方法到奏出的音色有别于其他地方,构成潮阳笛套音乐地方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潮阳味。在吹奏方法上,潮阳笛套音乐是传统的(宫廷式)龙头凤尾指,领奏乐器的大笛(横笛)是28节大锣鼓笛。
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潮州音乐已出现逐渐衰落的状态。历史资料散佚,艺术人才老化等等,无不制约着潮州音乐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有关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大保护的力度。
弦诗乐 潮州弦诗乐是民间丝竹乐。“弦诗乐”原指潮州古乐诗谱的演奏,已经逐渐成为潮州民间丝弦、吹管、弹拨等乐器独奏、重奏、合奏等演奏形式的总称,因学弦诗乐的人要先从读弦诗(指 乐谱)开始,韵味犹如在念诗,故此叫“弦诗乐”,是潮州音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潮州音乐中流行最广泛的一个乐队组合,流行地域主要是广东省东南的粤东地区诸县,但在闽南龙岩、龙溪地区,广东客家五华、大埔、兴宁等地,南部陆丰、海丰诸县以及海外东南亚泰国、越南、马来亚等地均有流传,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
弦诗乐以潮州民间丝弦、弹拨乐器演奏古诗谱而得名,是最具群众性的演奏形式。乐器组合可大可小,大者有成十件以上乐器的合奏,小者有三、五件乐器的小组奏。潮州弦诗乐最早是以竹弦、洞箫、月弦三件乐器演奏的丝竹细乐逐步取代古老的古琴,近三百年来改用发声尖高的二弦为领奏乐器。其它拉弦乐器有椰弦、竹弦、二胡(提胡)、大胡弦;弹弦乐器有大三弦、月琴、秦琴、皮琴、葫芦琴、扬琴,吹管乐器有小横笛、大横笛、洞箫、小唢呐、大唢呐;打击乐器有小鼓、中木鱼、小木鱼、木板等。其中小横笛、大横苗、小唢呐、大唢呐亦分别可作主奏乐器,而三弦、琵琶、筝是室内细乐常用的组合形式,亦可分别用于独奏。
弦诗乐一般以板击节。板式节奏灵活多变,传统演奏习惯是由慢到快、层层推进,用曲速三变的变奏手法,即从头板开始,接二板、拷拍、三板直至***急煞告终。同时在板式变化的基础上还运用约定俗成的单催、双催、双叠催以及其它变体的催奏形式,把乐曲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引人入胜的是往往通过旋律音高的微妙变异,使宫调产生似转非转的艺术效果,赋予乐曲以特殊的韵味和情趣。
潮州弦诗根据不同的应用场合和演奏风格,分为儒家乐、棚顶乐两种。儒家乐的演奏者,-种是由上层社会资助豢养的乐队,另一种则是自发性的群众自由集社组织,演奏风格纤细、雅致,重神韵,除自娱外,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 棚顶乐则主要用于戏曲舞台,为喧染剧情服务,亦独立演奏,其风格简朴、粗犷。目前民间流传的弦诗乐,多为儒家乐的风格特点。
传统潮州弦诗用古老的二四谱演奏,其演奏特点可根据二四谱的各种调式;轻三六、重三六、轻三重六、反线、活五来进行转换和变奏,达到旋律色彩的不断变化和发展。轻三六调式特点旋律多轻快明朗;重三六调式则深沉含蓄;反线与轻三六同,但旋律高四度;活五调式最富有待点,善于表达哀怨或悲愤的情绪。将一首乐曲用不同调式色彩转换变奏时,一般规律为:轻三六乐曲可以转为重三六、轻三重六、反线;重三六乐曲可转为轻三六、轻三重六、反线、活五;活五乐曲可转为重三六、轻三六。
潮州弦诗在演奏上的另一个特点是曲速三变。即每一首弦诗套曲基本上都用头板、拷拍、三板的形式作为其结构或旋律变奏的相对固定的程式。乐曲引子多为散板;头板(或称二板慢)为4/4节拍,是乐曲主体部分,演奏时一般不反复或反复时变化很少;拷拍为1/4节拍,是慢板旋律在节奏、节拍上的变奏,主要特点是多用后半拍,形成垛句式的旋律特点;三板为1/4(或2/4)节拍,亦是慢板旋律在节拍、节奏上的变奏,其特点是用多种催的手法把旅律反复变奏多次,速度逐渐加快,在***中结素束全曲。
潮州弦诗所奏曲目,传统乐曲多沿用中州古调传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又兼蓄了各地民间小调、佛曲、笛套和民间戏曲音乐中的外江调、正字调、粤调等,甚至有时还吸收民间艺人飘洋过海从东南亚各国带回来的民歌、小曲之类。著名的潮州弦诗十大名曲是《昭君怨》、《小桃红》、《寒鸦戏水》、《黄鹂词》、《月儿高》,以上五曲均为重三六乐曲; 《大八板》、《平沙落雁》、《风求凰》、《五连环》、《锦上添花》,以上五曲均为轻三六乐曲。其它流行的乐曲还有《柳青娘》、《浪淘沙》、《狮子戏球》、《千家灯》、《粉蝶花》、《红梅头》、《粉红莲》、《画眉跳架》、《深闺怨》等。
潮州弦诗的著名演奏家有林玉波、张汉斋、苏文贤、林毛根等。 潮州外江音乐是指自江苏、浙江、淮河流域一带流传到潮州的音乐。戏剧称外江戏,音乐称外江音乐,锣鼓乐称外江锣鼓或苏锣鼓,佛乐称外江板佛乐。外江音乐之传来潮州,不是某一年代、某一历史而成其事,应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迁移。其起始应在南宋年间。
南宋时杂剧和民间百戏、民间音乐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福建、广东沿海富庶的地方是南宋的大后方,也随着苏杭的发展而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自然要比北宋方便些、频繁些。北宋时产生于温州的南戏,至南宋时盛行于临安等城市,并且向南方传播。据《漳州府志》卷三八载,南宋时,朱熹的门生陈淳(1153-1217)给漳州知府傅伯成的一封信,建议禁止当地农民结集演戏。这封信,除了说明当时南戏空前发展之外,也提供南宋时,南戏从苏杭经福州南下,播及漳潮的有力佐证。
外江戏及外江音乐在潮州于清末民初一直盛行,到20世纪50年代才渐告衰落。
除个别地方还有外江乐存在之外,大多数的外江乐已经溶化在潮州音乐乐种的各种形式之中。
哈尼族普遍敬重长辈。吃饭时,好菜放在老人一边,让老人先尝。儿女要给老人斟酒、盛饭,双手捧上。在山间田野劳动休息时喝水,要让年长的先喝,如果人多,按年龄大小顺序饮用。当劳动归来,晚辈要给老人端茶水、递上水烟筒。
哈尼族热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总是含笑问候、让路,并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做客。客人到家,全家老小都要起身让座,很快捧出一碗“焖锅酒”。客人饮过酒,主人会喜笑颜开地倒上一怀浓茶,倾心交谈。对客人必用最好的饭菜盛情款待。进餐时,先给客人斟酒,当给所有人斟完酒后,还要给客人再斟一次,以示酒源不断,吉祥幸福。若是逢年过节到哈尼人家里作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团圆的糯米粑粑到火塘边烘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双手捧给客人。客人上路,主人一直送到村边。
1、婚姻
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的血缘外婚制,严禁同姓、同宗通婚。
哈尼族也有姑舅表婚的习俗,即舅父的儿子可以优先娶姑母的女儿,以此亲上加亲,故有“姑妈女,顺手娶;舅家要,隔河叫”的顺口溜。若舅家无女,外甥女的婚事必须征求舅家意见,舅家要给一笔“阿舅钱”。
哈尼族青年男女有社交恋爱的自由。节日 *** ,婚丧喜庆,秋前冬末的柴山对歌等场合,都是未婚青年男女谈情说爱,选择配偶的良好时机。
男女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后,男的要托媒到女家求婚。媒人多为能言善道,儿女满堂的长辈。去时,要从男方家里带去两瓶酒,一只老母鸡,来到姑娘家后,向女方父母说明来意。介绍男方的人品和家境。若女方父母同意,则高高兴兴地宰鸡办席,宴请媒人,喝媒人提来的酒。席间,媒人唱起《要花要种》、《兄妹传人种》等表达男女爱情的传统酒歌,双方你唱我合,当媒人要起身回家时,女方父母会偷藏起媒人提来的酒壶盖子,而媒人虽明智也要装出四处寻找的样子,最后,则提起无盖空瓶,喜滋滋地回来报喜讯。若女方家父母不同意,则婉言谢绝。说成亲后,还要吃一次“定亲酒”,定下成亲吉日,彩礼数量等。
哈尼族姑娘要出嫁的前三天,就邀约寨中同辈伙伴在卧室里唱哭嫁歌,哭的调子大都是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其内容多为儿女别离之情。如: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向伙伴倾吐别离之情,哭诉女子无权继承家业,只能出嫁流落他乡的不平等命运;嘱托兄妹要赡养孝敬好父母等等。姑娘的阿妈、阿娘、阿婶、阿嫂等也要来哭诉,诉说养儿育女的不易,嘱咐女儿到夫家后要安心生活,与丈夫共持家业等等。整个场面显得悲悲泣泣,往往使旁听者心酸落泪。
如此,姑娘的卧室里哭声四起,泣声不绝。据说,姑娘哭得越悲泣,则越是显示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情。同时,也是对主办婚姻的一种控诉。故姑娘出嫁时,即使两相情愿,也要哭嫁。
姑娘出嫁的前一天,新郎家要敲着锣鼓,吹着号,热热闹闹的前来新娘家迎亲。迎亲队除鼓锣号队外,还有新郎、陪郎、新郎未婚的表姐表妹,媒人等8——12人。当迎亲队快要入村时,新娘的伙伴们要躲藏在草丛中,将一颗颗青绿的橄榄向迎亲人打去。新郎和陪娘是姑娘们追砸的主要目标。橄榄果砸在头上是有点痛的,但迎亲者只能躲避,不准还手。
新郎入新娘家后,因事先准备好的糯米粑粑与新娘一起在女方宗祖位前跪拜,随后还要到本家内新娘的叔伯等同宗家族中去拜,根据亲疏程度的不同,按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不等,把粑粑留给所拜人家。
第二天,从迎亲者在女方家吃过早饭后,姑娘就要出嫁了。女方送亲的人要比男方迎亲的多数倍,除女方的阿舅、阿娘、阿哥、阿妹不可少外,其余便是新娘的三亲六戚和好朋友。快出门时新娘和女伴们还要在卧室哭嫁。新娘要做出不愿出嫁的样子,拒绝梳妆打扮,躲藏起来。新娘出门,由堂哥(弟)从卧室内背出,新娘要竭力缠住前来背者大声嚎哭。当新娘背到门外后,其余伙伴也一边哭着一边簇拥着新娘上路。路上,走走停停,迎亲队伍在前领路,始终要与送亲队伍保持三、四百米距离,走在最前的是新郎、陪郎、媒人等。同样,送亲队伍中走在前面的是陪娘、新娘、新娘的姐妹、阿娘等。要过沟、河、桥时,陪娘要背起新娘走过。来到半路上,要分食新娘阿妈特意用芭蕉叶包给送亲队和迎亲队的糯米饭。
众人簇拥着新娘业到新郎的寨边时,送亲队伍要停下来,让新娘的阿 给新郎梳妆打扮,打扮完毕,众人主如众里捧月,围着新娘涌进寨门。寨门口烧有一堆火,新郎、新娘要跨过火堆主能进新郎家门。
新娘进门后,首先要双双向父母敬拜,然后向寨中老人、亲戚朋友敬酒菜。新郎在领着新娘一一认亲。亲朋要给一定的认亲钱或礼物。当夜,多方来客以歌舞欢度通宵达旦。
六、丧葬
1、理丧尸
当一位久病老人即将断气之际,众儿女孙辈便悲泣着跪于床前。待病人喘尽最后一口气后,就以鸣枪放炮报丧,寨中闻者陆续到丧家帮忙。绝气后,丧家要将事先备好的少许银子和熟饭用一块白布包好,塞入丧尸口中,且用一小条白布将丧者下脱的嘴巴兜起。此时,要杀一只接,脱毛去肠后将鸡肉放入倒立的竹篾帽内,帽顶打四个洞眼,盛入热水,用帽顶内溢出的水(表示为洁净的圣水)给丧都洗耳恭者洗身。洗毕则梳理穿衣,把笠帽别于堂屋上方的中梁上,将接用大碗盛置于棺材头上。用地块木板或草席将丧尸置于堂内,然后用一长块黑布盖严,等待入棺。
2、入棺
丧尸入棺前、棺底要垫上一层棉絮,如丧家穷,则垫火灰,然后将原盖于丧尸上的黑布垫上,以稻草为枕,放上尸身,盖一块蓝布为被。若丧日有犯凶,则要切一块又肥又宽的锗肉将丧者的嘴盖严。此时,经丧者后家验尸后则可盖棺,用紫藤扎稳。
3、报丧
报丧者多为寨中前来帮忙的年轻人,按主人家安排技报丧。凡属丧者的三亲六戚,好朋友都去报丧,要一路一般派二人,报丧者要手拿一木棍,到家后,将事由说清,主人就会立即杀鸡煮蛋,献祭报丧人提来的木棍,据说丧者魂魄随那木棍而来。主人家还要招待报丧人。报丧人有论到哪家,均要吃饱主人家的酒菜后方能走。若是给本寨亲友报丧,报丧者报完一家后还要跑回丧家跪拜棺柩,方能再次报知另一家。
4、备办丧事
如丧者家庭经济宽裕,则在棺柩旁挂起铓锣,在屋后墙脚下搭起椎栗树枝青棚,栽一棵能由房后伸到房前的大行杆,行杆上系一木制大鹰,门前要出殡的那一方向,要栽一棵气 树杆,挂上装有一碗米饭,一只拔掉毛的小鸡装在一只背箩里,以此表示给外来不洁之鬼在此就餐。待去请摩帕测算办丧日的人回来后,据测日情况,如次日能开办就开办,若次日不能,则要在家中停棺,至于送丧的日子不限长短,在家停尸的日子越长,认为丧家越孝敬丧者。停棺期间,要守灵柩,白天一定要由大小守,以防猫、鸡、猪等从棺下穿行。晚上,全村亲朋邻里都要来帮守。
5、办丧
办丧之日,主人家请的座班号师吹响了长号,急促的鼓锣声鸣奏起来,隆重的办丧义式开始了。人们多就其位,摩帕在棺旁桌子上摆真心多种祭品,相帮和厨师们忙着办伙食,杀猪、宰牛献祭,当赴丧的亲朋放着火炮,吹着号挑着祭品来到时,丧者的媳妇(不戴帽、不理鬓发)头顶着盛五谷的篾盒,每到一家都要在门外前所栽的气逻树上的背箩内撒五谷,丧者儿孙们要在门外路口上跪拜迎接,鸣枪队、锣鼓队,坐班的号队们也要鸣奏迎各自的乐器。
当赴丧者所带祭品送到棺柩前献祭时,专门指定一位姑老太给他们戴上孝布(家中儿女子孙已在开办前戴了)摩帕在棺旁念起《接牲经》,向丧者拔送祭物,此时,心来赴丧的人都要进屋内,然后关紧大门,当摩帕念到“跳了!”的时候,锣鼓号齐鸣,众人跳起棕扇舞,有的还用多种器具(如桷、碗、盆),高 墙壁,顿时,室内响声四起,惊天动地。跳毕,大家出去给所扎制的摇钱树献饭。当夜,众人歌舞欢娱,守灵柩者还进行“抢守灵粑粑”活动。
6、出殡
出殡时辰未到前,丧者女婿亲自砍回6棵抬棺用的椎木,将寨中牛绳(索)奏拢,请来拴棺师,把棺柩抬出灵棚拴稳。出殡时辰到时,座班师吹响了长号,枪炮齐鸣,锣鼓喧天,哭声阵阵。丧者大儿子将原别于堂内房梁上的盛鸡笠帽送往发送方向的寨边草丛中去,便开始起棺。刚开始,要同至亲儿孙先抬起,接着众人一并抢抬而行。丧者儿孙们要急忙跑到前面跪下,让棺柩从头上越过,接边三次,称“过棺”。
当棺柩抬到要口时,寨中每家户主抬着盛食物的竹篾盘,跪于道路两旁,此时,抬棺人要将棺柩置于两条长凳上,让丧者灵魂最后享用一顿父老乡亲献祭的饭食,众人抢着起桉,一路上由抬吊钱人在前面引路。枪炮、锣鼓号齐鸣。摩帕念着送葬古歌,送殡男女哭的哭、唱的唱,簇拥着棺柩,浩浩荡荡地送往墓地。
7、下葬
墓地是事先以抛鸡蛋择好的。如与死者丧日不犯凶,则即刻掘出下葬,将随葬品摇钱树,衣物等一齐焚烧。如死者丧日有凶,则行火葬。以土石垒起坟堆,墓门一般朝向远方高山顶,极少立碑。
1. 带大的四个字词语有哪些
大材小用 大吃一惊 大放异彩 大海捞针 大功告成 大获全胜 大红大紫
大败亏轮 大败亏输
大本大宗 大笔如椽 大辩不言 大辩若讷 大步流星
大才榱盘 大才榱盘 大才盘盘 大才盘盘 大材小用
大车以载 大彻大悟 大澈大悟 大吃一惊 大处落墨
大处着墨 大处着眼 大吹大打 大吹大擂 大吹法螺
大醇小疵 大慈大悲 大错特错 大打出手 大大咧咧
大大落落 大胆包身 大刀阔斧 大得人心 大敌当前
大地春回 大地回春 大动干戈 大动肝火 大动公惯
大度包容 大恩大德 大而化之 大而无当 慈悲
雷霆 谬论 议论 ***小廉 大方之家
大放悲声 大放厥词 大放厥辞 大风大浪 大腹便便
大工告成 大公无私 大功毕成 大功告成 大海捞针
大含细入 大寒索裘 大喊大叫 大旱望云
大旱云霓 大好河山 大红大绿 大红大紫 大呼小喝
大呼小叫 大获全胜 大惑不解 大吉大利 大计小用
大家风范 大家闺秀 大渐弥留 大江东去 大江南北
大匠运斤 大街小巷 大节不夺 大经*** 大惊失色
大惊小怪 大开大合 大开眼界 大块朵颐
大块文章 大快人心 大浪淘沙 大辂椎轮 大路椎轮
大马金刀 大梦初醒 大梦方醒 大名鼎鼎 大名难居
2. 带两个数字的四字成语.一心一意、一分为二、不三不四(三心二意)、四面八方、四通八达、五光十色(五颜六色)、六神无主、七零八落(七上八下)、五花八门、半斤八两、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牛二虎之力 (2)十全十美(十万火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千军万马(千载难逢)、万紫千红(万水千山) 一目十行 一心一意 一五一十 一刀两断 一言为定 一字千金 一朝一夕 一字之师 一叶知秋 一路平安 一路顺风 一箭双雕 三心二意 三长两短 四面八方 四通八达 五颜六色 五湖四海 五光十色 五花八门 五谷丰登 七上八下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万众一心 成千上万 万古流芳 万紫千红 五马分尸 万人空巷 万马奔腾 一言九鼎 五十步笑百步 1. 绝大多数是表示非确指的,只有极少数是表示确数,如:一字之师、二竖为虐、三纲五常、三足鼎立、三元及第、三从四德、三皇五帝、三姑六婆、四时八节、四大皆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五体投地、六神无主、七窍生烟、七擒七纵、八仙过海、九鼎大吕、十恶不赦,等等. 2. 有的是表示“多”的意思,以含有“三、五、百、千、万”的部分成语最有代表性,如接二连三、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九死一生、百炼成钢、百孔千疮、千方百计、千夫所指、千头万绪、万变不离其宗、亿万斯年,等等. 3. 有的是表示“少”的意思,以含有“一”的部分成语最有代表性,如一丝一毫、一毛不拔、一点一滴、一朝一夕、一针一线、一知半解、一鳞半爪、三三两两、三言两语、九牛一毛,等等. 4. 有的是表示“繁杂、凌乱”的意思,以含有“七、八”的部分成语最具有代表性,如七零八落、横七竖八、七上八下、乱七八糟、七手八脚、七嘴八舌、七拼八凑、杂七杂八、七折八扣、五花八门、五光十色、千头万绪,等等. 5. 有的是表示强调突出,如一模一样、一丝一毫、独一无二、一清二楚、一干二净、一刀两断、一落千丈、五大三粗、九九归一、十拿九稳、十全十美、百战百胜、千真万确、万无一失,等等. 6. 有的明显地含有贬义,以含有“三、四”的大部分成语最具有代表性,如说三道四、不三不四、低三下四、丢三落四、朝三暮四、推三阻四、颠三倒四、欺三瞒四、调三窝四,等等.这些成语中的数字多少含有一点“是非好坏”或“这样、那样”等意思. 从这类成语的语法结构来看,其中的数字可以充当各种成分: 1. 作主语,如:一了百了、一之谓甚、万无一失; 2. 作谓语,如:言行不一、气象万千、人一己百; 3. 作宾语,如:举一反三、杀一儆百、略知一二; 4. 作定语,如:八面玲珑、百家争鸣、万象更新; 5. 作状语,如:耳目一新、势不两立、三思而行; 6. 作补语,如:低三下四、推三阻四、行百里者半九十. 另外,成语中的数字还有一定的修辞作用,它们可以构成多种修辞格.例如: 1. 摹形;十字街头、八字打开; 2. 夸张:入木三分,垂涎三尺; 3. 紧缩:三姑六婆、三纲五常; 4. 衬托:千钧一发,一本万利; 5. 镶嵌:四平八稳,一干二净; 8. 叠词:三三两两,千千万万; 6. 顶真;一而再再而三,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7. 同语:一物降一物,一是一,二是二;等等.以上答案提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到您.记得O(∩_∩)O。
纳,支持我一下.祝您生活愉快。
3. 带大小的四字成语是什么大材小用 把大的材料当成小的材料用。比喻使用不当,浪费人才。
大醇小疵 醇:纯正;疵:毛病。大体纯正,而略有缺点。
***小廉 旧时指大臣尽忠,小臣尽职。
大计小用 用于大事的计策,结果只用在小事情上。表示计策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大街小巷 城镇里的街道里弄,概指都市里的各处地方。
大惊小怪 形容对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的事情过分惊讶。
大题小作 将磊韪写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问题当作小事情来处理。
大同小异 大体相同,略有差异。
大头小尾 犹“虎头蛇尾”。比喻做事前紧后松,有始无终。
大呼小喝 高一声低一声地乱叫乱喊。同“大呼小叫”。
大呼小叫 高一声低一声地乱叫乱喊。
大吆小喝 大声喊叫、谩骂。
大题小做 把大题目作成小文章。比喻把重大的问题当做小事情来处理。
4. 第四个字带沫字的成语第四个字带沫字的成语只有4个: 1、相濡以沫xiāng rú yǐ mò 解释濡:沾湿;沫:唾沫.泉水干了,鱼吐沫互相润湿.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出处《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2、渣滓浊沫zhā zǐ zhuó mò 解释渣滓:物品提炼后的废物;浊沫:混浊的泡沫.指无用之物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0回:“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 3、相喣以沫xiāng xǔ yǐ mò 解释比喻一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同“ 相濡以沫 ”. 出处晋·葛洪《抱朴子·诘鲍》:“俭以率物,以为美谈,所谓盗跖分财,取少为让,陆处之鱼,相喣以沫也.” 4、呴湿濡沫nì shī rú mò 解释呴,慢慢呼气.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出处语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呴以湿,相濡以沫.”。
5.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大什么大什么大包大揽把事情全部包下来。也表示有把握,负得起责任。
大本大宗本:根本;宗:本,主旨。最根本,最重要的东西。
大慈大悲慈:用爱护心给予众生以安乐;悲:用怜悯心解除众生的痛苦;慈悲:佛家语,救人苦难。形容人心肠慈善。
大吹大打指鼓乐齐作。
大吃大喝狼吞虎咽地吃。指没有节制,没有地吃喝。指进行大规模、高档次的吃喝活动。
大吵大闹激烈地争吵。指争论各方并无严重分歧而进行毫无秩序的争吵骚动。
大吹大擂许多乐器同时吹打。比喻大肆宣扬。
大彻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大澈大悟彻:明白;悟:领会。形容彻底醒悟。
大开大合形容文思跌荡,放得开,收得拢。
大恩大德恩:恩惠;德:恩德,好处。巨大的恩德,形容恩泽深厚。
大富大贵指十分富有和高贵。
大风大浪指巨大的风浪。比喻社会的大动荡、大变化。也比喻尖锐、复杂、激烈、艰苦的斗争。
大喊大吼大声叫嚷,形容大肆宣传,大造舆论。
大吼大叫大声喊叫。
大喊大叫大声叫嚷,形容大肆宣传,大造舆论。
大红大绿谓颜色浓艳。如:她喜爱淡雅,从 *** 大红大绿的衣服。
大红大绿指颜色浓艳。
大行大市指商品的一般市场价格。
大哄大嗡形容动员众多的人一哄而起去作一件事,实际效果并不好。
大红大紫形容显赫、得意。
大经***根本的原则和法规。
大吉大利非常吉祥、顺利。旧时用于占卜和祝福。
大酒大肉指菜肴丰盛,大吃大喝。
大鸣大放鸣:有所发抒;放:发出,开出。指群众在对某些重大问题的看法上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大模大样形容态度傲慢,目中无人的样子。
大锣大鼓形容大肆宣扬。
大男大女指超过正常结婚年龄的未婚男女。
大破大立大举击毁旧物,大力建立新事物。
大起大落大幅度地起落。形容变化大。
大请大受指优厚的待遇。
大仁大义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大仁大勇形容为人仁义且勇敢。
大是大非指带有原则性、根本性的是非问题。
大手大脚原指人手大,脚大。后多用来形容花钱、用东西不节省。
大摇大摆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
大鱼大肉指美好丰盛的饮食。形容菜肴丰盛。
大智大勇指非凡的才智和勇气。
6. 人多而公开的场合带大的四字成语大庭广众
dà tíng guǎng zhòng
[释义] 庭:旧时指官署的厅堂;后泛指大院子;大庭:宽大的场所;广:多;众:许多人。指聚集了很多人的公开场合。也作“广庭大众”。
[语出] 《孔丛子·公孙龙》:“如此人于广庭大众之中;见悔而不敢斗争。”
[辨形] 庭;不能写作“廷”。
[近义] 光天化日 众目睽睽
[用法] 一般先与方位词语用在一起;整个作介词“在”的宾语;介词结构用作状语。一般作定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众目睽睽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 民族音乐历史 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主要曲目 民族器乐有各种乐器的独奏、各种不同乐器组合的重奏与合奏。不同乐器的组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风格,形成多种多样的器乐乐种。各种乐器的独奏乐是民族器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琴曲《广陵散》、《梅花三弄》;琵琶曲《十面埋伏》、《夕阳箫鼓》;筝曲《渔舟唱晚》、《寒鸦戏水》;唢呐曲《百鸟朝凤》、《小开门》;笛曲《五梆子》、《鹧鸪飞》;二胡曲《二泉映月》,等等,都是优秀的独奏曲目。 纯粹用锣鼓等打击乐器合奏的清锣鼓乐,音色丰富,节奏性强,擅长表现热烈红火、活泼轻巧等生活情趣。如《八仙序》(浙东锣鼓)、《十八二》(苏南吹打)、《鹞子翻身》(陕西打瓜社)、《八哥洗澡》(湘西土家族“打溜子”)等。 由各种弦乐器合奏的弦索乐,以优美、抒情、质朴、文雅见长,适宜于室内演奏。如《十六板》(弦索十三套)、《高山》、《流水》(河南板头曲)等。 用吹管乐器与弦乐器合奏的丝竹乐,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轻快活泼的情绪,如《三六》、《行街》(江南丝竹),《雨打芭蕉》、《走马》(广东音乐),《八骏马》、《梅花操》(福建南音)等。 由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合奏的吹打乐,演奏风格粗犷,适宜于室外演奏,擅长表现热烈欢快的情绪。如《将军令》(苏南吹打)、《大辕门》(浙东锣鼓)、《普天乐》(山东鼓吹)、《双咬鹅》(潮州锣鼓)。有不少吹打乐种,在乐队中兼用弦乐器,因而音乐兼具丝竹乐的特点,如《满庭芳》(苏南吹打)、《五凤吟》(福州十番)等。一般说来,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吹”,吹奏技巧高;南方流行的吹打乐重“打”,锣鼓在吹打乐中起重要作用。 传统民族器乐演奏多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等风俗生活,以及宫廷典礼、宗教仪式等结合在一起,较少取纯器乐表演的形式。民族器乐的实用性使不少器乐曲牌因用于不同场合而产生变化。 传统民族器乐曲都有标题,分标名和标意两类。标名性标题只给乐曲取名以示甲与乙之区别,它和音乐内容无直接联系,如《工尺上》、《四段锦》、《九连环》、《十景锣鼓》等。标意性标题以曲名、分段标目和解题等提示乐曲的内容,如《流水》、《霸王卸甲》、《赛龙夺锦》等。 民族音乐分类 民族器乐曲按传统习惯分为“单曲”与“套曲”两类。单曲多为单一独立的曲牌。套曲由多个曲牌或独立的段落联缀而成。如南北派十三套琵琶大曲,晋北的八大套等。如按乐曲的曲式结构类型分,主要有变奏体、循环体、联缀体、综合体等,其中以变奏体、联缀体最为多见。 创作中各种变奏技法被广泛运用。民间艺人在一首曲牌反复演奏时,善于用各种演奏技巧对旋律作加花装饰而形成变奏,如《喜相逢》(笛曲)、《婚礼曲》(唢呐曲)等。“放慢加花”也是一种常用的变奏手法,它将“母曲”的结构成倍扩充,同时作加花装饰。如《欢乐歌》(江南丝竹)、《南绣荷包》(二人台牌子曲)、《柳青娘》(潮州弦诗)等乐曲都把“放慢加花”的段落安置在“母曲”之前。另一种变奏手法是取变化主题的结构,如二胡曲《二泉映月》主题在其后的五次变奏时作句前、句中或句末的扩充和紧缩。而琵琶曲《阳春白雪》中之《铁策板声》则取结构次序的倒装。这种结构次序的变更在锣鼓段中更为常见。 20世纪20年代以来,刘天华、聂耳等对民族器乐的继承和发展做过一些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音乐工作者继续对各种优良传统曲目进行整理、加工、改编,使乐曲原有精神得到更加完美的表现,同时还涌现出大量的新作品。乐器改革方面,在统一音律、改良音质、扩大音量、方便转调、增加低音等方面有了很大进展,并产生了大型民族管弦乐队合奏等新品种,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
编辑本段中国传统音乐简介
我们在许多民乐CD中都可看到“国乐”二字,这“国乐”指的是从古代流传下来,在近代又有所发展的属于“国粹”的音乐,可见“国乐”的创作时间指的是古代; “新音乐”指的是那些学习过西方音乐的人所写的音乐,如学堂乐歌,可见新音乐的创作时间是在1840年战争之后。 “中国音乐”则不仅指古代传承下来的音乐,也指中国人按西方理论创作和改编的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我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编辑本段新民乐
民乐是在90年代末期才广泛流行开的语汇。它具有其本身较为确定的含义。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运用现代的乐器、艺术手段(比如说电声乐器、改革后的民族乐器、或者是与现代技术作了一定结合的传统乐器、现代的发声技巧等)来重新演绎原有的民乐经典作品,包括器乐、声乐等。还有就是利用传统的乐器来演奏使用现当代作曲技巧创作的作品。此类作品多抛弃中国传统艺术理念中对美与和谐的认识,追求所谓的色彩、印象、解构、超现实。以寻求一种特殊的、不同于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两者的效果,是追求古典和现代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的尝试。目前所提到的新民乐以前者为主。 新民乐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将中国人观念中神圣无比的“艺术”从一个高雅的位置上拖下来,使其成为大众化的产物。应该说这与近期后现代思潮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而市场经济的运作形式又给新民乐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市场。可以近似地认为,新民乐是商品社会的一种必然。 新民乐在民族风格上有极强的表现力。但民族乐队在频响上又缺乏宽度,尤其是低频。因为各个常规民族乐器个性强,所以民族乐队整体音响融合性差。加上乐器本身音域和演奏技巧的限制已无法满足听众日益提高的审美要求。新民乐把民族器乐,电声乐队和MIDI音乐接合在一起,加上流行的配器手法,互补长短;使民乐的个性有了更好的展现,实际上丰富了民乐的艺术表现力。 但是,民乐的眩技+流行的伴奏=新民乐 是把问题简单化了。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流行,保持与发展是个大课题。MIDI的短,正是民乐之长,两者的巧妙结合,相得益彰是新民乐的方向。 较红火的女子十二乐坊、青年二胡演奏家王晓楠等都有不少好听的曲目。比如《袖影》、《舞之魂》、《楼兰少女》、《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等等。 但回头来看,新民乐有时也不是结合得很成功。有些节奏为了迎合市场或潮流,改变得与曲调本身毫不协调,没有了韵味,听起来显得杂乱无章;有些经典曲目的改编更是失败,很是造作。当然,其中也不乏好的作品。 其实,新民乐的定义到底怎样,我也比较模糊。但我认为,传统民乐在演奏时较为单薄,背景不厚,不是很大气,结合西洋与现代音乐后,则可以弥补不足,但过犹不及。如果过分滥用这些东西,反倒突出不了民乐的特征,显得不伦不类了。
编辑本段中国民乐传统乐器
中国传统乐器种类繁多,有堂鼓,花鼓,铃鼓,太平鼓,书鼓,象脚鼓,云锣,钹,钟,磬 埙,箫,排萧,八角鼓,笛子,唢呐,笙,三弦,阮 ,琵琶,箜篌,二胡,京胡 扬琴,古琴等 . 且随着时代推移新品种更不断增多,于是有作分类的必要。追溯最早将乐器予以分类的 ,当始于西周时的"八音"。其分类法是以乐器的制作材料为依据,《周官*春官****》载:"皆播之八音-金、石、土、革、丝、 木、匏、竹。"此分类法虽不尽科学,自周朝至清朝三千多年来,却始终占着传统地位,可见其对中国传统乐器的分类影响甚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