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止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有没有有关老子《道德经》中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例子
2.《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赏析
3.知止不殆出自哪里?
4.《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5.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释义
有没有有关老子《道德经》中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例子
自己写的,这篇不是很用功,看看能不能给你些提示
第四十四章 适可而止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在第五章中,我们得到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本章老子继续谈“守中”。
老子先列出了一系列常人所求的“德(得)”:名声、生命、财富。并且提出了一连串的疑问:名声和生命哪个更值得珍惜?生命和财货哪个更重要?获得和失去哪个更有害?面对这一系列的疑问,我们不得不再谈谈名、利、命。
古往今来,我们鄙视那些视财如命者,称他们为守财奴;仰视那些守名舍命者,颂他们舍生取义。而老子却主张“名利”都不要,原原本本地保住自己的“命”。因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过分珍惜名声必然会消耗大量精力去维系它,敛藏的东西越多,当你两腿一登的时候,失去的不也是越多吗?
所以,后世出现了许多舍名、利而求保命的人。霸田自污的萧何、三聚三散的范蠡、求封“寝丘”的孙叔敖……他们无不是明白了这一道理,得以功成身遂的。用老子的话讲,这就叫“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或者四十二章所讲的“冲气以为和”的“和”也可以做它的注释;用孔子的话说,这就叫“中庸”或者叫“守中”,如《论语》中的“欲速不达、过犹不及、文质彬彬”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当然,老子的要“命”也是为了“用”的。小则保身,大则治国。因为只有“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十三章)。
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教导我们说:真理往往向前迈一小步就是谬误。持中之德(得),才能真德(得)。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赏析
我们只有一个身体,我们只有一次生命,与生命相比,名利乃身外之物,我们要学会知足常乐,坦然面对。《道德经》中已经有这样的深刻认识,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地深刻理解运用。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注释
1.多:轻重的意思;与前面的“亲”的意思相近。
2.货,财富,利禄。名:名闻利养。
3.得:指名利;亡,指丧失性命;病,有害。
4.甚爱必大费:过于爱名逐利就必定要付出很大的耗费。
5.多藏必厚亡:丰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这一句和上一句用互文修辞的理解方法进行翻译,或许更合理一些:一个人过分爱民族利,并且收藏货物吝啬付出,最后就有可能全部的耗费掉或损失掉。这句话可以与儒家《大学》里面的“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相互印证理解。
6.知足不辱:今本没有“故”字,据帛书补之。
译文
声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样更为亲切重要?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更为贵重?获取和丢失相比,哪一个更为有害?过分的爱名逐利就必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吝啬合适的付出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适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巨大的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住长久的平安。
赏析
(一)功名利禄,名闻利养,是一般人追求的目标,有的人甚至不惜用生命去换取,但是真正的英雄往往追求的是无私奉献,有时不惜“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所以在这里,《道德经》否定的是追求表面的名利,而并不是否定真正的奉献。关于奉献,我们可以引用前苏联作家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中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说的话来诠释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也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的时候,它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二)不管是名还是利,我们都要坦然面对,知足常乐,不能过分看重也不能过分吝啬。历史上的隋文帝杨坚和他的独孤皇后,都非常的节俭,为国家积蓄了丰富的财富,这本是美德,是好事,但他们却不知“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的道理,身为帝王之家却对子女有近乎苛刻的节俭要求,而他们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却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心怀不满,非常逆反,表面上非常简朴,实际养成了奢侈腐化浪费的习惯,当他一旦掌权,无人能够管束的时候,就暴露了极端奢侈浪费的本性,生活腐化,运用国家民力财力不知节省:他在位期间为游玩修建大运河(开通永济渠、通济渠,加修邗沟、江南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好大喜功,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财民力,民不聊生,造成天下大乱,最后导致了一个富强的隋朝在他的手上短短十四年就灭亡了。这都是他不能够深刻领会、运用“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道理造成。
知止不殆出自哪里?
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注释甚爱:过分贪爱。费:耗费,破费。厚亡:大损失。外物是用来养护生命的,不应过份耗费生命去追求外物。执着于名利之爱的,必然刻意求之,为此而投机钻营、殚精竭力,必然会有大的耗费。知足则箪食瓢饮而自乐,知足便会适可而止,能适可而止就不会遭受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是尊重客观规律,能遵循客观规律就不会有忧患,如此便可以平安长久。意译 所以,过份贪欲必然会有大的耗费;过份地敛聚必然会有过多的丧失。 知道满足就不会遭致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致危殆,这样才可以平安长久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货:财富。得:指得到名利。甚爱:过分地爱名利。
厚亡:致惨重的损失。殆:危害。
名誉和生命相比哪个更值得珍惜?生命和财物相比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哪个更有害?
所以,过度追逐名利必定要付出更大代价,过多积聚财富必定导致更惨重的损失。
所以要知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害,这样才能长久。
本章老子告诉人们要学会知足,金钱名利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不带去的,不值得过分珍惜,与这些相比,生命本身无疑要重要,珍贵得多。
开篇,老子就问了三个问题,名声和生命你选哪个?生命和财富你选哪个?得到名利和失去生命你选哪个?毫无疑问,大家都是选生命吧,显然生命是最重要的。可是人们往往都是“人为财鸟为食亡”,如此浅显的道理却有太多人看得不透彻。
人明明知道生命最重要,但还是整天追逐名利,忽视可能存在的危险,忘记了孰重孰轻。因此老子提醒人们,过分地追求名利就要付出重大损耗,过分集聚财富,必定要付出巨大的损失。因此理智的做法是知足常乐,适可而止,这样才能长久。这个观点,老子之前就提到过,“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人生来就有欲望,这很正常,但不可以欲望过剩,失去更重要的东西。有的人,最后侥幸名利双收,但拼了一身的毛病,最后赚来的钱都交了医院,受着病痛的折磨和煎熬,这不是自己折磨自己吗?更有甚者,因此失去了生命。
如果给他们重来一次的机会,我想他们都愿意放弃名利,选择自己的生命,可惜生命不会有第二次,世上也没有后悔药。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持盈保泰,长生久视之道。释义
老子告诫大家: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这里的“知足不辱”实际上就是“知足而后不辱”, 大意是: 知道充足的不蒙羞的道理才不至于受辱; “知止不殆”实际上就是“知止而后不殆”,大意是:知道事物始末而后才能制定行动的计划。“足”就是充足,“止”就是止境。
在老子的学说中,“知足”是指以具备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为满足,没有过分的贪欲。所谓知止是说满足之后便不再求取,知道适可而止,即不追求超越生命基本需求的利益。老子认为有了知足知止,人才会有安宁的生活,这样不但内心坦然,没有什么干扰,而且不会遭受外来的祸害。
什么是“知足知止”?只有知识达到一定的止境才知道“知足知止”,无知者知道“知足知止”吗?没有足够的知识和认知水平怎么可能知道适可而止?当你有了足够的知识和见解,足够的认知水平,那么你看待事物的眼光,对待名利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一切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才会有正确的认识。
因此,“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就是说,罪过莫大于欲望膨胀,祸害莫大于不知道满足,凶险莫大于欲望得以放纵。所以知识足够了,就会经常长久的快乐,才是永远的富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